追憶我們的菏澤一中:匆匆那年,春風吹進凝固的照片' /> 追憶我們的菏澤一中:匆匆那年,春風吹進凝固的照片' />
1937年5月,時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的何思源與王近信、張含英等昔日六中校友倡議并集資,為叢禾生、葛象一、侯功備、嚴星臺四位先生立碑建亭,以表達眾學生對母校的深情以以及對諸位先生的敬重與懷念,此碑被稱為“從葛嚴侯四先生碑”
1959年秋建成的辦公樓,樓名系田竹橋先生題寫
兩個碑亭,實際上是地下防空洞的兩個出氣孔,1975年建成。左邊為“捐資亭”,右邊為“名師亭”
省立六中于1934年建成鐘樓,用于學校報時。鐘樓上下各兩個教室,樓梯居中構成中間通廊,前后又各跨四層方閣。此樓以其造型別致而聞名遐邇,遂成“老六中”的標志
圖為紫藤長廊初建時,老一中拆除時,上面已被藤蔓爬滿
王效熹老師陪同菏澤中學時期校友、臺灣大法官史錫恩先生(左三)瞻仰“四先生碑”
小黃樓
“菏澤市第一中學”,系古曹州官立中學堂,始建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歷經山東省立第六中學、冀魯豫邊區(qū)一中等主要發(fā)展階段,1954年改為現(xiàn)名。建國初期,學校被確定為全國百所重點中學之一,后為省級重點中學,現(xiàn)為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
菏澤一中百年歷史中,以何思源、何茲全、佟振合代表的眾多校友走出了一條“六中—北大—哥倫比亞”的成才之路。
說起一中,幾乎每個菏澤人都能聊上幾句,因為那座小黃樓、那間木門緊鎖的防空洞和那句“今天我以一中為榮,明天一中以我為榮”的醒言承載了菏澤一中人太多的回憶。
為慶祝菏澤一中成立110年,菏澤一中決定編寫《百年一中名士錄》(暫用名),就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大量關于菏澤一中的老照片被發(fā)現(xiàn),在這些已經有些泛黃的黑白影片中,記錄的是菏澤一中的輝煌。
還有人記得在小黃樓前的合影嗎?你還記得在大禮堂內講臺前的第一次發(fā)言嗎?當年瞻仰的“四先生碑”應該也沒忘吧?還有菏澤一中的標志性建筑——鐘樓,她就要重修了,你知道嗎?還有那些青澀的面孔,你當然不會忘的吧……逝去的110年,帶走了菏澤一中人的歲月,改變了菏澤一中人的容顏,卻帶不走一中人的情結。
近日,大眾網記者通過搜集、整理這些藏在角落里的黑白老照片,聽聽老照片講述那段過去的歲月。
菏澤一中110年風云錄:
1903年,曹州知府丁鏜(云樵)在佩文書院原址創(chuàng)辦曹州第一所新式學堂——曹州官立中學堂。
1904年7月,官立中學堂開始招生,招1班學生60人。
1914年7月,奉省府令,改稱“山東省立第六中學”。
1915年,1班學生何思源畢業(yè),升入北京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