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日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山東宏濟堂制藥集團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申報的“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yè)化”項目獲評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科技攻關幾十年,年用藥病患超過1億人次的重大科研成果,業(yè)內不少人將這項研發(fā)成果,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屠呦呦研發(fā)提取的青蒿素相提并論。
人工麝香成就堪比青蒿素
天然麝香,是鹿科動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在433種中成藥中廣泛應用。由于殺麝取香的傳統方式,我國雄麝僅存5萬余頭,屬瀕危狀態(tài),這意味著433種中成藥面臨消失。
“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yè)化”課題面對天然麝資源驟減殃及國藥的困境,尋找到了“無麝也香”的解決辦法。課題組第一完成人、83歲的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室于德泉院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回憶,“我們是1975年開始接受任務,以‘絕密’項目開展人工麝香研制。經過多年對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包括工藝的基礎研究,在藥理作用方面,我們做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有可比性,臨床肯定是一樣的!
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yè)化,與青蒿素研制頗有類似:二者幾乎同時期立項,均是多個單位協作,歷經成千上萬次試驗,立足傳統中醫(yī)理論,借助現代提取技術……在藥學領域,不少人將人工麝香與青蒿素列為當代中醫(yī)、中藥的創(chuàng)舉。
榜棚街小平房里研發(fā)麝香酮
你也許不知道,這項中醫(yī)藥學的創(chuàng)舉,最初發(fā)軔于咱濟南榜棚街的幾間平房里。
1975年5月,宏濟堂制藥集團(時為濟南人民制藥廠)受當時山東省科委、省商業(yè)廳及省藥材公司等主管部門的委托,由山東中藥研究所協作支持,成立了“合成麝香課題小組”,開始了長達近二十年的艱辛探索。麝香酮,是人工麝香的主要原料,合成麝香酮,是人工麝香項目的重要一環(huán)。
當時,宏濟堂制藥的廠址還在榜棚街小院內,幾間簡陋平房就是實驗室。榜棚街,因明清時期有用來張榜公布考生成績的榜棚而得名。宏濟堂制藥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袁世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回憶,1978年她參加工作時就被分配到麝香酮小組擔任實驗員。由于實驗過程防火防爆,大冬天既沒有暖氣也不能生火爐,就算三伏天也沒有設備通風祛暑,但大家熱情非常高漲!皫缀鯖]有上下班的概念,為了盡快出成果,所有人都守在實驗室,實在累到不行就回家躺兩個小時,然后再立刻趕回來繼續(xù)工作!痹犁髡f。
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試驗,1978年課題組終于成功合成了麝香酮。袁世琪回憶說:“當時在實驗室成功合成的麝香酮只有約一滴眼淚大小,可這一滴淚里面凝聚著團隊幾公升的汗水啊!”
宏濟堂是全國唯一生產基地
由于人工麝香是在國內幾家單位共同合作下研發(fā)成功的,成果分享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議。最后,憑借合成麝香酮在純度和藥效方面的絕對優(yōu)勢,宏濟堂被指定生產重要原料麝香酮,由另外兩家單位各自生產一種原料。
1985年12月24日,原國家衛(wèi)生部等在濟南召開協作單位工作匯報會,初步擬定了人工麝香組方,指定宏濟堂制藥集團提供麝香酮以及供臨床試驗的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西黃丸、七厘散等四種藥品。1990年,全國一類新藥“人工麝香”新藥評審大會在濟南召開,通過了“人工麝香”的一類新藥評審。至此,“人工麝香”科研階段畫上句號。1992年,麝香酮在宏濟堂制藥正式投產。
目前,宏濟堂作為全國唯一生產人工麝香酮的基地,每年生產的麝香酮,制成人工麝香后,大約可抵250萬頭麝的提取量。
“要知道,人工麝香的成功研制和推廣使用,相當于少獵殺900萬頭雄麝!闭n題組完成人之一,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庾石山說。相關新聞山東33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
據了解,山東共有33個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6項。除了宏濟堂參與的人工麝香項目獲一等獎外,還有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和濟南鐵路局共同參與完成的“京滬高速鐵路工程”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威海)參與完成的“建筑結構基于性態(tài)的抗震設計理論、方法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其他30項成果均為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