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3項、省級6項、市級56項、縣級76項,這些寶貴財富,在現(xiàn)代社會的保護與發(fā)揚中熠熠生輝———
5月以來,剛剛開門納客的中國江北第一園———莒縣麗正園已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關注的熱點。園內仿古而建的亭、榭、廊、閣、軒、樓、臺、舫、廳堂等建筑,與剪紙、昆塑、陶藝鑲嵌、捏面人、過門箋、查拳、刻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項目相融相映,多方位展現(xiàn)了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特色,使游客對“莒文化”增加了認識、產生了興趣,有力提升了該縣文化旅游的趣味性和經濟性。
“麗正園展出千年古縣的精氣神,‘非遺’入駐功不可沒!”不僅游客,園區(qū)工作人員也對其贊不絕口。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歷史記憶和生命基因,作為莒縣悠久歷史的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
為了將這些珍貴歷史財富守護住、傳承好,從2005年開始,莒縣文體廣電局按照國家、省、市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安排部署,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tǒng)籌規(guī)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全縣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整理和傳承保護工作。
截至目前,莒縣共收集民間故事傳說近百個,諺語、方言等10000多條;調查收集婚、喪、嫁、娶等民間習俗20多種(類),過門箋、民間剪紙、昆塑、陶藝鑲嵌、捏面人、浮來硯、查拳、刻瓷、莒北轉秋千、陶藝燒制等民間絕技20余種。
現(xiàn)在,莒縣已有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市級56項、縣級76項。其中,《莒縣過門箋》《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孟姜女的傳說》等已經作為齊魯莒文化的代表,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中的瑰寶。
目前,《禿尾巴老李的傳說》《莒地民間故事精編》《莒州詩詞選注》《莒地旅游故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資料匯編———莒縣卷》等書籍先后編印完畢,成為延續(xù)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工具! 败炜h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擁有厚重的文化積淀和珍貴的歷史價值,我們的責任,不僅是保護,更要傳承,不僅要傳播,更要發(fā)揚!避炜h文體廣電局局長龐傳奎告訴記者,自2009年起,莒縣縣政府每年撥出?20萬元,組織實施“送戲進村”演出活動,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莒縣周姑戲進行資助性保護。今年,在莒縣文體廣電局為民辦實事項目中,更是120萬元的投入為1200場以上“送戲下鄉(xiāng)”奠定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通過“非遺”項目的申請與專項保護,該縣還重點扶持發(fā)展了一批如過門箋、剪紙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項目,在今年的“非遺傳承進萬家”活動中,莒縣投入50萬元,讓過門箋等“非遺”再度飄紅莒城。
對《莒北轉秋千》等一些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價值而瀕危消亡的民間稀有項目,該局采取了拍攝音像資料、收集實物等措施進行搶救性挖掘,實現(xiàn)了對“非遺”的“常態(tài)化”保護傳承。
2014年12月29日,莒縣陵陽鎮(zhèn)中心小學的教室里,數(shù)十名剪紙藝術家?guī)砹?00余幅剪紙作品,并與學校達成協(xié)議,定期入校,帶領孩子們學習剪紙藝術,培養(yǎng)起一批小剪紙愛好者,為傳統(tǒng)剪紙藝術注入新的發(fā)展生命力。
為了加強民間藝術隊伍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非遺”項目的活態(tài)傳承,在助力民間自發(fā)推廣的同時,該局積極組織專家到基層進行文化資源普查活動,發(fā)現(xiàn)輔導培養(yǎng)民間藝人,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培訓了一大批基層文化工作骨干和民間藝術的傳承人,使民間藝術不僅印在書上、留在圖中,更是實現(xiàn)了讓“非遺”活在當下。
傳承與發(fā)揚,使莒縣“非遺”名聲愈發(fā)響亮。自2012年以來,莒縣“非遺”佳績頻傳:“送戲進村活動”獲得“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yōu)秀實踐項目”,閻莊鎮(zhèn)、果莊鎮(zhèn)、庫山鄉(xiāng)分獲“山東剪紙文化之鄉(xiāng)”“山東書畫文化之鄉(xiāng)”“山東書畫藝術之鄉(xiāng)”……這一項項殊榮,為千年古縣“非遺”項目的活態(tài)傳承做出了有力證明。
2013年,莒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和第一批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兩個省級文化項目先后花落莒縣,成為全省同時成功申報2個項目的兩大區(qū)縣之一。
在對“非遺”項目的長期挖掘與保護中,一種更持續(xù)、更現(xiàn)代的理念逐漸在莒縣形成:要使一種文化、一項藝術不斷傳承發(fā)揚,最好的方式就是為其注入時代的新生力;谶@種理念,在不懈探索中,莒縣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勢,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的市場價值,把傳統(tǒng)的“文化瑰寶”推向市場,使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在創(chuàng)新的起點上獲得新的突破!‖F(xiàn)在,走進建于莒州文街的“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fā)中心”,一件件具有濃郁歷史文化的藝術作品充分吸收現(xiàn)代元素,變身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莒文化產品,不僅穩(wěn)固了“非遺”傳承的根基,也進一步推動了“非遺”資源有效地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更加蓬勃、熱烈的生命力由此而生。日照日報記者 劉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