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劉亞
責任編輯:劉進
大眾網記者 宋一鳴 通訊員 張宇 菏澤報道
菏澤城郊,趙王河畔,魯西新區(qū)岳程街道孔樓村東北角,有一處名為“守拙園”的老干部活動之家。占地三畝多的院落內,房舍紅磚藍瓦、窗明幾凈。道旁花木繁茂、四季飄香。一幫退休老同志遠離鬧市喧囂,聚集在這里,或練習球棋書畫或田間躬身勞作,過起了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退休人生的積極探索
端午節(jié)前夕,菏澤魯西新區(qū)岳程街道孔樓村東北角的“守拙園”內,樹木蔥蘢,各類蔬菜茁壯成長,幾位老干部正忙著田間勞作。勞作間隙,他們談笑風生,氛圍和諧愉悅。
如何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過好晚年生活,是每位退休人員都要面對的問題。2008年3月,從菏澤一中校長崗位退休的儀忠民經過思索認為,退休不能意志消沉,年老也不能氣衰,應保持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過充實、有意義且富有情趣的退養(yǎng)生活。他出身農村,上大學前做過民辦教師、當過村干部,對農村生活滿懷深情。他向往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好村野圖景,期望能擁有一塊田園,與三五好友相聚,農忙時打理莊稼蔬菜,閑暇時練習球棋書畫。
或許是機緣巧合,通過一位老領導介紹,儀忠民和霍維山、郭喜軍等幾位同樣有田園情結的退休老干部,先后結識了菏澤城郊孔樓村的老農周效福。周效福多才多藝、興趣廣泛,建有小林場、花園,家中還有文娛活動室,能打乒乓球、下棋打牌、練習書畫等。而且他為人實在、熱情好客,常邀書畫愛好者、退休老同志到家中閑玩。儀忠民等人商議:老周這里不就具備實現(xiàn)大家田園牧歌式退休生活夢想的軟硬件條件嗎?當他們說出心中愿望,周效福滿口答應,并承諾全力配合。于是,一個以田園躬耕與文化娛樂為主的老干部活動園籌建計劃,于2021年2月正式落地并啟動。
當時,包括周效福小林場在內的村邊土地已被征收,但因尚未開發(fā)而撂荒。他們與有關部門協(xié)商后,圈定兩畝地作為躬耕田園,清理雜草、平整土地,在四周拉起鐵絲鋼管隔墻,維修機井,購置農具。在周效福家原有的三間球棋文娛室基礎上,又籌資擴建兩間房屋,裝修了書畫廳、會議室、接待室、休息室,以滿足大家打乒乓球、下棋打牌、練習書畫、開會學習等活動需求。各個室內墻壁設置了書畫展示、詩詞鑒賞、生活圖片等櫥窗專欄,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為提升老干部活動園的文化品位,表明辦園志向,他們從陶淵明《歸園田居》詩“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中提取“守拙”二字,為活動園命名為“守拙園”。此后,退休老干部陳允光、葉體齋、李念學、侯成勛、蘇本立、上官成、呂令相、孫方軍、李學德等人陸續(xù)加入,成為“守拙園”的骨干力量,為活動開展增添了生機活力。
快意汗滴禾土 醉心躬耕田園
守拙園的老干部們積極發(fā)揮主動性,圍繞園田躬耕和文化娛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這種充實愉悅的退養(yǎng)生活,被他們自豪地總結為“六樂”。
勞作之樂:快意理田園,身心兩受益。
老干部們有了自己開墾的田園,常結伴前來勞作打理。他們頭頂藍天白云,沐浴綠野清風,干活累了出點汗,反而覺得渾身舒坦。每次集體勞動,大家一邊認真翻地、平土、施肥、澆水、播種、管理、收獲,一邊開心地談天說地,興致一來還即興吟詩,歡笑聲不斷。圍觀村民不解:這些老干部拿著退休金不愁吃穿,為何來此出力流汗?于是,守拙園成員在田園門口掛起一副楹聯(lián),上書“快意汗滴禾土,醉心躬耕田園”,表明心跡。
豐收之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兩畝躬耕田園成了守拙園成員踐行科學種田的試驗基地。他們在此種植了小麥、玉米、大豆、谷子等近10種糧食作物,以及白菜、黃瓜、豆角、辣椒等20多種蔬菜。種植各類作物時,他們將傳統(tǒng)經驗與新技術相結合,施足水肥,精耕細作,科學管理。為保證作物純天然品質,他們從附近養(yǎng)殖場拉來牛糞、雞糞、羊糞施肥,堅持不用化肥。他們還在田園四周的鐵絲鋼管隔墻上進行立體栽培試驗,陸續(xù)種植、錯時生長的菜蔬枝繁葉茂、相互牽連,形成又寬又厚的綠色籬笆,大大小小的瓜果點綴其間,讓人看了心生羨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辛勤管理換來了大豐收。谷子畝產超千斤,瓜菜不僅無公害,產量還很高。
聚餐之樂:自產瓜菜香,開席興致濃。
每逢集體勞動日,守拙園成員們常常用田園收獲的瓜菜聚餐。幾碟素菜,一壺小酒,大家圍坐一起,享受自己勞作的果實,推杯換盞,其樂融融,別有一番歡快滋味。遇到前來參觀的賓客,他們也會拿出自產瓜菜招待。這些新鮮的有機瓜菜經精心烹飪,制成獨具鄉(xiāng)野風味的美食,備受歡迎。豆角蒸碗、南瓜丸子、煮甜玉米、扁豆糕、馬蜂菜坨……這些“鄉(xiāng)野名吃”組成的宴席,被他們詼諧地稱為“守拙宴”。
文娛之樂:展技藝特長,習球棋書畫。
守拙園成員大多有文化娛樂方面的愛好和特長,園里提供了相關設施和用具,常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大家勞動之余,打幾局乒乓球,下幾盤象棋,揮筆寫字畫畫,既陶冶情操,又鍛煉心智。為更好地組織書畫活動,在市老年書畫家協(xié)會支持下,他們成立了守拙園書畫分會,吸收會員28人。書畫會員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藝,有時參加筆會、展覽,過年時還為村民寫春聯(lián),開闊了眼界,服務了群眾。
學習之樂:求知無止境,充電強頭腦。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守拙園十分重視組織成員學習。近年來,他們通過請人教授、互教互學等方式,重點從幾個方面“充電強腦”:學習健康養(yǎng)生知識,爭取有個好身體,遠離疾病困擾,比如讓成員孫方軍備好課,為大家分專題講解《黃帝內經》;學習科學種田技術,并及時應用到兩畝試驗田園的栽培管理中;學習手機實用功能,如網購、轉賬支付、網絡交費、預定車票、實時定位等,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熟練操作;學習書畫創(chuàng)作理論,用于指導書畫練習實踐;學習歷史文學經典,進一步提升文學素養(yǎng)。通過“充電強腦”,老干部們普遍感覺受益匪淺,真切體會到了“知識就是力量”的樂趣。
旅游之樂:祖國山水美,玩賞眼界闊。
走出家門,暢游祖國山水,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放飛自我,是守拙園常組織的重要活動。幾年來,他們有計劃地結伴外出,游覽了20多個城市、40多處名山大川。每到一處,他們欣賞美景心曠神怡,探尋人文風俗沉醉其中,品嘗美食津津有味。外出旅游的過程,成了大家放松身心的時光,一個個都變成了笑容滿面的“老頑童”,仿佛年輕了好幾歲。
聚團養(yǎng)老收獲多
守拙園已正常運行四年,回顧過往田園躬耕與文化娛樂相結合的聚團養(yǎng)老生活,成員們都覺得收獲滿滿,體會深刻。
成員孫方君談及聚團養(yǎng)老時說:“加入守拙園,我又找到了集體歸屬感。和大家聊聊天,交流書法技藝,一起到田園種菜,心情格外舒暢愉快。”成員呂令相對躬耕田園情有獨鐘,他說:“市場上買的蔬菜又是化肥又是農藥,越來越讓人不放心。加入守拙園有了自己的地,自己種菜自己吃,食品安全有保障,還節(jié)約了家庭開支,鍛煉了身體,一舉多得?!彼餍越猩掀拮訌埩旨t也加入守拙園,成為大家羨慕的“夫妻成員”。
儀忠民作為守拙園的發(fā)起者和組織者之一,對這種田園牧歌式的聚團養(yǎng)老生活十分滿意。他說:“聚團養(yǎng)老,是我們對退休后如何避免空虛孤獨,過充實健康、富有情趣生活的一種探索。守拙園能發(fā)展到今天,一是聚集了一幫志趣、愛好相同的老年伙伴,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二是有躬耕田園、文娛設施等硬件條件,讓各項活動能正常開展,大家都能參與其中找到樂趣;三是采取符合實際的參與方式,比如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實行每日聚、隔日聚、一周聚等,讓大家參加園里活動的同時,也能兼顧家庭事務,不會有太大負擔?!笔刈緢@園主周效福感慨道:“古代詩人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筆下描繪的田園美景,通過大家共同努力都變成了現(xiàn)實,我深感自豪和驕傲。”
如今,守拙園以聚團養(yǎng)老方式的成功實踐,贏得廣泛贊譽,吸引了眾多參觀來訪者。市老領導于法杰來到守拙園,親切地稱他們是一群很會玩的“高級社員”。牡丹區(qū)退休老領導朱德升偕夫人體驗守拙園活動后,表示要申請加入,隨后被聘為守拙園顧問。展望未來,守拙園的老干部們決心發(fā)揮余熱,譜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新篇章,創(chuàng)造聚團養(yǎng)老生活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