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桂林給孩子們講解掌中寶的內容

《少兒掌中寶》發(fā)放儀式

管國志指導優(yōu)化西張莊幼兒園的廁所

義和莊村新建的幼兒園
大眾網(wǎng)菏澤12月10日訊(見習記者 劉 進)提倡“植物”直觀教育、編寫少兒讀物、結盟友好學校,這些農(nóng)村教育新式的方法與新建一所幼兒園、翻新破舊的校園這些傳統(tǒng)的路子一起,成為幫包鄆城縣黃集鄉(xiāng)五個村的山東省文化廳“第一書記”們發(fā)展農(nóng)村教育的法寶。正如幫包義和莊村的“第一書記”董桂林在工作日志中所寫:“貧窮是單一的量化,落后才是綜合的考量”,村民原本落后的教育觀念,在第一書記的帶領下,正悄然發(fā)生改變。
新思路:建好幼兒園,更要載好園里的樹
省文化廳幫包的5個村,在第二批“第一書記”的帶領下,新建幼兒園2個,建筑面積1200平米,拆遷改造幼兒園3個,面積300平米。
對于幼兒園的建設,“第一書記”們的要求尤為“苛刻”。幫包西張莊村的“第一書記”管國志籌集資金為村里新建了600平米的幼兒園,施工接近尾聲時,管國志發(fā)現(xiàn)了廁所和水管的設計上的缺陷。廁所的蹲位距離過大,會增加小孩子掉進去的風險;水管安置的過高,小孩用起來不方便。發(fā)現(xiàn)情況后,管國志立即找到施工方,對這兩處設施進行了改造。
義和莊村共有830多戶,村民近1100人,村里原來有兩個民辦幼兒園,能接納140多個適齡兒童。由于教師的水平有限,學校的硬件設施也跟不上,這兩所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并不高。為此,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20公里外的鄉(xiāng)政府幼兒園上學,遙遠的路程對孩子對家長都是折磨。為村里建一所公辦的高水平幼兒園,成為幫包義和莊村的第一書記董桂林首抓的一個項目。董桂林從省文化廳爭取到30萬,鄆城縣教育局出資30萬,一所占地5畝建筑面積600平米的幼兒園建了起來,董桂林的目標是把這所新建的幼兒園打造成鄆城縣公辦幼兒園的一個典范。
幼兒園整體的建筑完工了,在董桂林看來,園子的建設并沒有結束。他瞄準了幼兒園空蕩的園子,仔細考慮后,挑選了松竹梅、桂花、楓樹、銀杏,這些花草樹木將逐步種在園子里。
“這些都是能長百年的樹木,栽上以后,我們會在樹上掛上標牌,介紹樹木的生物特性和它的文化內涵,樹木本身就成為教育孩子們的工具!倍鹆终f。
新模式:結盟省城優(yōu)秀學校,讓“新東西”不斷涌進
董桂林來到義和莊伊始,就對義和莊村和周圍五六個村莊的小學教學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農(nóng)村小學教學方法的落后和教學理念的陳舊,給董桂林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每天的教學,老師只是照著課本把知識講一遍,枯燥單一,學生很難從學習中得到樂趣!倍鹆终f。
有了改善現(xiàn)有教學狀況的想法后,董桂林跑到省城濟南,積極聯(lián)絡,最終,濟南燕山學校和義和莊小學簽訂了《建立友好學校協(xié)議書》。結為友好學校后,兩個學校的師生將會進行定期的交流,燕山小學將在師資、教學資源上,傾盡所能幫助義和莊,兩所不同地區(qū)的學校共同成長。當天的簽約儀式上,燕山小學優(yōu)秀教師給義和莊小學的師生上了一堂示范課,讓鄉(xiāng)村的師生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數(shù)學教學。
義和莊小學校長張偉表示,濟南燕山是省城的優(yōu)秀學校,兩校結為友好學校后,在學校建設、教學管理、素質培養(yǎng)等方面,都會對義和莊小學有很大的示范效應。
“我打算等到明年開了春,帶領義和莊小學全體老師和優(yōu)秀少先隊員,到燕山學校集體學習,孩子們的親身會有更多收獲!倍鹆终f。
新方法:自編少兒讀物,給老師發(fā)放經(jīng)典課件
在黃集鄉(xiāng),省文化廳和山東藝術學院幫包的8個村莊的校園里,傳閱著一本名叫《少年兒童掌中寶》的小冊子。少有課外讀物的小學生們,對這本有各種有趣知識的小冊子尤為感興趣。這本裝訂精巧的小冊子,為董桂林自編自費出版,免費贈送給第一書記們幫包的村莊小學。
董桂林表示,為村里的小學生編輯一本少兒“掌中寶”,是他一下鄉(xiāng)就萌生了的想法,這想法在他下鄉(xiāng)之后的工作實踐中逐漸成熟。董桂林調研了黃集鄉(xiāng)幾個村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現(xiàn)了農(nóng)村學校的教育又僅僅限于書本知識,業(yè)余文化獲取面幾乎為零,這讓鄉(xiāng)村孩子的知識面遠遠不及城市的同齡人。
“為了把這本小冊子做得圖文并茂、盡善盡美,我已經(jīng)作了近半年的準備,僅查閱資料就不下40多種,摘抄、保存了相關條目近200條!倍鹆终f。
董桂林把這種的教育新方法,同樣運用到對師資力量的提升上。今年的教師節(jié)上,董桂林送給義和莊小學每位老師一個U盤,U盤里有他在浙江大學聽課得到的優(yōu)秀課件《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課件講的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在董桂林看來,老師只有先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隨后自然會運用到師生關系的營造上。
“老師首先要提升自己,其次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然后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學生。”董桂林說。